今年中秋,他們換個環境和感覺
“這個房子本來就是村子中的民宅,吃飯、住的也都是跟家里一樣的形式,還有個小院子,感覺就跟住自己家里一樣!”今年89歲的一位住院老人這樣告訴記者。在這兒的四年中,老人喜歡每天在院子里散散步,和身邊路過的村子里的人說說話,“因為環境熟悉,人熟悉,所以一切都跟家里一樣?!?/a>
不過,隨著托老所的拆除,他也將和其他的老人一起離開,去一個新的地方開始晚年生活。偶爾,他會打聽下新地方的條件怎樣。當聽說新地方更寬敞,設施更好時,老人顯得很開心,也很期待,“離開住了幾年地方,去新的地方過中秋,不知道會怎樣?!?/a>
一邊忙碌的老曹則告訴記者,老人住習慣了原來的地方,開始可能要適應下。因為新的地方,更像一個社會養老院,原來那種“家庭”的感覺可能要淡點。而為了營造更好的環境,他正在申請能夠把周邊的環境改造下,希望能夠給老人提供一個更好的室外場所,“我是希望,能夠擴大自己的事業,將來管理一個有著100多位老人的養老院,是我的目標?!?/a>
對于在濱湖區夕陽托老所住了4年多的司老伯來說,今年的中秋節不同尋常,他將和其他20多名老人一起,搬家到新的養老院去住了。因為這里要拆遷,原先的養老院將被拆除。昨天記者了解到,在這處無錫首家“家庭式”養老機構中,原先有30多位入住老人,這次他們中的一部分將分流到其它地方,一部分人將跟著托老所的曹所長一起去新地方。而無錫目前罕見的“家庭養老院”,也將迎來發展的一個轉折。
“家庭養老院”的最后時光
“我從7月份就開始忙新地方的裝修,還要顧著這邊,下午還要去民政局老齡委辦事,最近特別忙!”見著夕陽托老所所長曹大可時,他顯得是氣喘吁吁。老曹告訴記者,最近為了養老院搬遷,他快忙死了。因為搬遷都要自己親自操辦,人手不夠,而且考慮到不能一次性搬過去等原因,還有老人要分流到其他養老院,需要辦理手續。此外,新地方環境的改造,設施的添置,都讓他忙得有些找不著北?!熬拖M芤磺许樌?,老人們今年的中秋能搬過去,到一個新的環境中過節?!?/a>
6年多前,在多方的支持下,下崗的曹大可在自家的院子里開起了養老院,開始了自己的養老事業。因為用的是自己的宅院,工作人員也都以家里人為主,所以當時的人們送了個稱呼,叫“家庭”養老院,在當時的無錫也算是獨一無二了。三年前,記者到這個托老所采訪,那時入住的老人已經有30人,在全家人的努力下,“家庭”養老院倒也辦得很紅火,甚至還專門聘請了幾位下崗工人為護理工。
今年上半年,因為周邊建起了安置房小區,老曹的托老所也處在拆遷的范圍內。養老院要搬到哪兒去?老人們怎么辦?尤其是想要找個新地方,還真是難?!艾F在對于養老事業的扶持,優惠地批一塊地是可以的,但需要投資者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來投資。我們這樣的小機構,自然是沒辦法,這樣自己重新再找個地方蓋房子,再自己做,就不現實了!”最終,幾經周折老曹才在望山路一帶找到了一個地方,得以能夠繼續自己的養老事業。但是,他是以管理者的身份,而不是原來管理者和所有人集于一身。不過,他仍想著有一天能夠繼續自己干。